您所在的位置: biwn必赢  >  新闻资讯  >  必赢官网  >  正文

教师专访 | 翟志宏:理性与包容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5-15

课程构想:学理层面的指引

听上去略显“冷门”的《宗教学概论》,其课程相关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承载了几乎三代学者的努力。而就课程本身来说,它是对一百多年来现代宗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的推介,以通识化的形式与同学们交流,同样包含了对宗教这一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学理性认识。

来自武汉大学哲学院的翟志宏老师,是这门课程的负责人。他就课程的开设历程谈到,宗教问题是现实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宗教的本质、历史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同学们认识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这门课程正是要引导大家认识到“宗教学是一门关于宗教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问”,使同学们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对世界诸宗教的历史和现状、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内在本质以及当代宗教的一些热点问题,有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翟老师提及,国内一些著名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类似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实际上都是希望引导学生从客观的、科学的视角理解宗教以及宗教学。大家对宗教的印象与了解基本上都是来自文学或影像资料等,在艺术化加工下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误解。而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从学理角度出发,通过认知层面的“祛魅”,消除宗教在大家心目中的神秘感与陌生感。老师强调,宗教的研究必须在学理层面指引,才能引导学生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

课堂教学:在互动中磨砺思想与理性

《宗教学概论》根据一百多年来宗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内容结构主要分为导论、历史、本质、功能、时代等五个知识板块,同时也阐述了我国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与方针、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现实理论问题。教学内容比较充分地兼顾了宗教学经典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并存与通融,亦体现了时代性与学术性的融合。

翟老师表示,课程注重对基本学理的把握,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对宗教分析和探讨。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他常常根据课程体系提前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结合现实热点,思考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而学生们的反馈也让他颇感欣慰:“在课堂参与中,很多学生的理解力非常让人惊讶。从他们的分析与讲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现象,更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把握了本质。这种教学中的交流对我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很多对于宗教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够对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身份符号包含的文化象征和宗教元素,一一梳理,而且能兼顾宗教学的角度,坚持学理的立场,翟老师感叹道,这都是很不容易的,学生们的悟性让人惊叹又欣慰。

在选修这门课程之前,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虽然具备一定的兴趣,但总觉得宗教是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的存在,仿佛隔着一层障壁,并不易于接近和了解。翟老师强调,我们在学习课程之前首先应当认识到宗教与宗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和现实意义。宗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上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现当代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比如很多民族国家的背景及社会文化仍然是由宗教支撑起来的。同学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宗教的历史意义,它是如何在历史和社会中起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消除横亘在面前的神秘感,然后才能从客观的、现代性的视角去看待它。

通识教育:课程的包容性与人文精神相契合

翟老师表示,宗教学是新兴的人文社会学科,开设《宗教学概论》这门通识课的意义也是希望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所了解,引导他们从新的学术性的角度思考,为他们提供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人性问题等方面更开阔的思考空间。这门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正是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包容性以及启迪思维的作用上。实际上宗教在历史中不只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而宗教学的思维角度对于思考人的意义与价值,反思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都是有所裨益的。

翟志宏老师

“选修这门课程的,不乏很多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也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文科生。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吸取智识,这是通识教育的一大亮点。我甚至见到一些对文科方面感兴趣的理工科学生,阅读了很多深刻的历史文献,养成了很强的思想能力。”翟老师感叹道,群英荟萃的综合类院校是通识教育的沃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而大学的学习,除了基本知识的把握之外,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之上拓展视野——这对日后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轨迹都可能产生无形的影响。

对于课程日后的展望,他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们能够通过《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增进对宗教学方面的理论认识,扩展对人类历史文化的特征的了解,从而以更广泛的视野看待人的存在和价值。

(本文转自:武大通识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