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biwn必赢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徐碧辉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0-27

本网讯(通讯员 郭虹妍)10月25日下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碧辉研究员在武汉大学振华楼B107报告厅做了题为“实践美学:发展中的美学”的学术讲座。该讲座为珞珈美学系列讲座的第七期。讲座由biwn必赢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副教授主持,biwn必赢范明华教授评议。院内外近50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贺念副教授主持

徐碧辉老师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实践美学作为中国现当代重要美学流派的发展历史,主要将实践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讲解了各个阶段的重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徐碧辉老师将实践美学的第一阶段定位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前期。实践美学观点萌芽于这一时期的“美学大讨论”。“美学大讨论”从对朱光潜早期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开始,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与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派就美的本质、美感与美的关系问题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这一大讨论为七十年来的中国美学奠定了基础。

讲座现场

第二阶段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实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被徐碧辉老师概括为:国内美学理论观点高度一致,认可美的实践论基础,理论来源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经典文本。这一时期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泽厚、朱光潜、蒋孔阳、刘纲纪、李丕显等学者,实践美学的关键词为“实践”、“自由”、“主体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积淀”。徐碧辉老师着重论述了实践美学的创始人李泽厚的重要美学思想,如主体性的双重结构、“自然的人化”的不同界定、积淀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等。

第三阶段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实践美学的深化与分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争议中展开,后实践美学诸流派均对实践美学有所批评,大多认为实践美学“重物质轻精神,重理性轻感性,重社会性轻个体性”。徐碧辉老师认为对实践美学的此类评价有失偏颇,并做出了简要反驳。

讲座现场

第四阶段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美学在这一阶段的态势被徐碧辉老师概括为“多元发展,百家言说”。实践美学理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深化,第一代实践美学学者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理论,如李泽厚展开论述了情本体理论,刘纲纪提出“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第二代学者则提出新实践美学,代表学者有朱立元、张玉能、邓晓芒等人。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仍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基本问题方向上,如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实践与超越问题等。

而在实践美学之外,美学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生命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等美学流派逐渐兴起,形成非争议式的交流格局。徐碧辉老师对几个主要的新兴学派进行了讲解,并概括了美学界出现的两个趋势:一是各学派尝试对于美的本体论进行反思;二是问题域从美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转向具体审美现象。除此之外,徐碧辉老师也对当下学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

范明华教授评议

评议环节中,范明华教授指出,实践美学是争论中产生的中国化美学,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现当代美学的重要一环。范老师肯定了徐碧辉老师对美学思想史的客观中立态度,及其所作出的扎实而细致的研究,鼓励学生们多加学习。评议后的互动环节中,学生就精神解放的社会政治基础、实践异化与审美异化的关系以及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之间的理论交叉问题与徐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讲座结束之际,贺念老师向徐碧辉教授表示感谢,与会同学与老师们亲切合影,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摄影:韩知霖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