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biwn必赢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云端研讨会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7-01

 本网讯:(通讯员Elliot O’Donnell)2021年6月26日到27日,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了“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研讨会。由于6月24日兰州通报了一例输入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兰州大学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紧急发布通知,将研讨会现场会议调整为线上举办。

会议特邀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景海峰,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龚隽,暨南大学二级教授高华平,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邦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成果处处长苑淑娅,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甘肃省民族研究所、西安外事学院等单位的58名教授、研究员和中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本次云端研讨会观点纷呈、意义突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听众与会。

6月26日上午8:30,“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的主持下正式开幕,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和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分别为本次会议发表致辞。本次活动由四组研讨会和两次学术对谈组成。四组研讨会被安排在了26号、27号的上午和下午进行,每组研讨会有十余名学者各自进行15分钟的主旨演讲。学术对谈的主题是“儒释道融通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意义”,上半场被安排在了26号晚上,下半场被安排在了27号晚上。

图1:“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云端研讨会开幕式

第一组研讨会由李巍和刘沁主持。王中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信念“天下主义”进行了整体上的考察,探讨了中国“天下主义”精神对我们建设世界新秩序是否具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吴根友从“文明”的概念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张力入手,谈到了马、恩对文明进程中“代差”“种差”现象的揭示及其理论意义。王林伟借助海德格尔的诊断来探讨形而上学在东、西方发展出来的不同形态,认为形而上学作为智慧之学就是寻求超越之道的学问,并呈现出外向超越和内向超越两种不同形态。姜含琪通过对“和同”与“剸同”的辨析,厘清以儒家为主的“同”所蕴含的不同层次,进而促进中国“和”观念的理解与深化。敏敬认为文明冲突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也有观念冲突和利益冲突之分。要防止观念冲突显性化,必须反对文明中心论和文明等级论。要防止利益冲突的激化,必须反对霸权思维和强权政治。张美宏考察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生存问题的说理,儒家通过发明“有物有则”的绝对意蕴而把人的伦序化生存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道家侧重于从“道法自然”的直接性思辨中寻求人终极的生存依据。方锡良详细考察并总结了中国饮食伦理之要义,认为该要义在于促进传统饮食文化之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进而助力美好生活之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构建。王博认为王夫之深刻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通”之精神,并在其“通”论思想的具体展开过程中表达出重视个体与殊异性等颇具现代性意义的思想内容。最后,刘思源研究了明清之际的知识分类模式及其互动,明清时期的三种知识分类模式及其变迁反映了中国儒者知识观念的变化,以及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第二组研讨会由黄燕强和樊沁永主持。龚隽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了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李提摩太英译《大乘起信论》的文本,从其英译的双重脉络阐析了李提摩太翻译《起信论》背后的新教意识形态。王颂以章太炎《齐物论释》中言及的法藏、澄观在诠释《华严经》时“借鉴” 老庄的话题为引子,聚焦于章氏所言“齐物”“平等”与“名言”(语言、概念)的关系问题,探讨了华严宗教义思想对中印哲学的融通。孙邦金谈到了多元现代性视域下的“地方”理论与文明对话,无论是作为一种地理空间、社会场域、文化共同体还是生存家园,“地方”概念都有助于重建一种全球地方感。马明贤认为虽然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等各不相同,但三大文明中最基本、最共通的价值皆提倡“爱”。沈庭论述了近代中国与南亚佛教交流网络的形成与“原始佛教”概念的引入。彭战果论述了现代新儒家提出儒学的内在超越性问题。张丰乾以《大唐西域记为例》谈到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田宝祥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谈到陇东文化的拓展与转化。马桂芬谈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宗教文化互鉴与交流。最后,徐衍与大家探讨了憨山德清三教合一的本体论建构。

图2:“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云端研讨会与会学者

第三组研讨会由孙邦金和沈庭主持。杨文炯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论述了文明对话与互鉴,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所传达的“中国性”不只是中国故事所内涵的中国道理的特色经验,而且是人类走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经验参考。问永宁论述了回教苏菲与全真道的互动,他认为回教苏菲派和全真道在教义的解释上是可以互通的,在宗教功修方面都注重心性的提升和呼吸、穴位的控制。丁士仁从王岱舆的“三一说”切入,阐述阿拉伯、波斯伊斯兰哲学与宋明理学的交融,剖析中国伊斯兰哲学的特征及其源流。周传斌基于文献考述和田野发现,探讨了清代全真道龙门派宗师刘一明与伊斯兰教的跨文化对话。马建威通过找寻与比较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经济哲学的规律和差异,就人、财富及分配、供应需求、政府、金融等问题展开探讨。张雪松对民国时期伊、佛两教社会公益事业经验教训对比研究,对近代中国宗教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所要注意的共通问题进行了探讨。贺更粹谈到了“以儒诠回”汉文译注活动。敏振海讨论了“以儒释经”对伊斯兰法文化中国化之启示。最后,买合苏提·色来木介绍了“雅琳收藏”中的宗教文献和特点,以当时的宗教文献为基础介绍了当代喀什地区宗教之间的对话。

第四组研讨会由彭战果和王林伟主持。景海峰认为经学和圣经释义学所涉及的领域是最为接近的,惟有不同的是有关经典的性质,解经学是教法学或经院哲学,儒家的经学则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人生与世俗关怀的学问。高华平认为墨学与西学对话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因为墨家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文化有更多的相似性。黄燕强认为熊十力的“原儒”既以儒学为正统,又尝试融通儒学(经学)与诸子学,从而建构一种具备现代性的新学统。张睿明则谈到对熊十力新唯识思想的实存主义之神学转变。樊沁永对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三系做了简要介绍,认为徐梵澄先生在精神哲学生命的理实中以儒家为本位,找到了中国人身心性命的安立处。李巍的论述聚焦于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即何物存在。他以翻译为例,说明基于汉语的西方哲学研究反思其工作语言的重要性,期待这种反思能从名为“中国哲学”的知识成果中受益。廖璨璨以明末方氏学派对西学的借鉴与批判为例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本诠释与哲学表达。刘沁论述了朱熹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对话之可能。祝捷从相反相因、生生变化、体用双泯三个角度,探寻三教中“反因”思想的理论来源与个性发展。刘旭以利玛窦的身魂关系学说为例,尝试呈现出超越了西方古典哲学中身魂二元对立的阿奎那身魂观在明清儒耶对话中的影响。

图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云端研讨会与会学者

6月26日、27日晚上,王中江,吴根友,王颂,景海峰,龚隽以及高华平六位学者围绕“儒释道融通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意义”展开对谈。

6月27日下午,“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对话”研讨会在吴根友的主持下闭幕。张美宏、沈庭、丁士仁、廖璨璨对本次研讨会做出了精彩、简短的学术总结,此次为期两天的云端研讨会圆满落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