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biwn必赢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余红兵副教授来我院做“皮尔士的符号哲学”的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6-24

本网讯(通讯员 高雪莲)6月20日上午,应biwn必赢郝长墀教授邀请,加拿大多伦多都市大学助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国际语言与文化符号学中心主任余红兵在振华楼B301会议室做了主题为“皮尔士的符号哲学”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郝长墀教授主持,biwn必赢朱志方教授评议。

余红兵老师指出,我们应该以semiosis概念为切入点来了解皮尔士的哲学思想,若想真正了解皮尔士的思想,就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他的semeiotic上,具体而言是将目光转向皮氏思想的独特指归:具有自指意味的semiosis。明白了这点,就能“代入”即“体悟”皮尔士哲学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对于皮尔士而言,广义符号学是semeiotic。早期,皮尔士认为semeiotic是关于符号的学说。但在1867年皮尔士给Welby的书信中,皮尔士修正了自己的早期观点,将semiotic理解为inquiry of signs。皮尔士认为科学是一个展开讨论的共同体,科学不是代表简单的命题,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掉入真理符合论的陷阱中。而他则跳出这个陷阱,提出可错性概念,承认人本身具有可错性。若想到达真正的真理,只能不断地贴近它,立足于公开、自由、开放的、几乎是不受其他条件限制的共同体的探索之中,形成某种高度的共识,这才可能是坚定的真理。

 

进而,余红兵老对semiosis进行了阐释。研究Inquiry of signs,最好的切入点就是semiosis。在皮尔士现有出版的、公之于众的手稿中,只有一段文字对semeiotic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在这段经典论述中,他认为以往所有的活动都是在两个主体之间发生,而semiosis指的是一种行为或影响,是包含在三个主体之间的,是三元关联,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必须有切实的影响。semiosis是不可约减的连续三元关系。放在符号关系中,就是由符号(代表项)、符号对象及符号阐释项这三者以动态的方式所组成。

紧接着,余红兵老师通过指出Eco’s figure of Peirce’s semiosis存在的三大问题,来给出自己对semiosis三元关联关系的构造。余红兵老师将object换成了significate,因为object本身的语义较多,而我们所讲的object本身是符号性的,如果换成significate,译为意指项,就可以突显处object的符号性,但同时余老师表示也可以遵循皮尔士的文献继续使用object。代表项(representamen)通过阐释项(interpretant)代表着某种意指项(significate)。一切的出发点是object或者说是significate,阐释项来表达符号媒介在解释者头脑里所唤起的“心理效应”或者“思想”, 符号意指过程(semiosis)就是从代表项(representamen)到对象或者说意指项(significate)再到阐释项(interpretant)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符号意义的产生就是符号对象和代表项三者之间动态反应的结果。

余红兵老师又分享了他对自己的三角模型的延伸理解。他认为Interpretant、representamen、significate都可以从各自的一点出发向外延伸出新的三元关联关系。在人的思维中产生interpretant,interpretant可以变成representamen,而representamen又有自己的object、interpretant进而不断地演示下去,并用“脑洞”等例子为大家进行解释。余红兵老师进行总结,皮尔士的哲学对象与方法合一,是semiotics。semeiotic是一种探究过程,是inquiry of signs,是通过做而实现的学。虽然semiosis通向无限衍义,但却又始终未脱离semiosis。

在评议环节,朱志方老师认为皮尔士试图将所有社会、自然、语言的解释都统一在符号学的纲领之下的努力必然是艰辛而困难的,提问:皮尔士关于找到对所有符号都成立的定律并能够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作用的理想是否可以实现?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画出三元关联作用图?

对于第一个问题,余红兵老师承认若要实现皮尔士的理想很困难,如果将semeiotic视为跨学科的方法论工具,则可用此工具将各个领域串联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用皮尔士的符号学框架来理解一切还是有希望实现的。对于第二个问题,余红兵老师则认为或许可以尝试用立体模型来展现三元关联作用。

郝长墀老师认为若按照余红兵老师所展示的三元关联图型中的关系进行延伸,那么“mind”本身必然是多余的。余红兵老师表示认可,潘磊老师亦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传统心灵世界意义上的mind。

在提问环节,何毅同学就皮尔士自身思想是否存在前后期变化提问,即皮尔士后期是否放弃把一起事物设定为符号?对此余红兵老师进行了细致地回答。

最后,主持人郝长墀老师对余红兵老师的精彩讲演表示感谢。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