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biwn必赢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人民出版社】邹元江著作 《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9-20

书名:《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

作者:邹元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研究美学界习以为常的对象化思维的基础理论问题。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将非对象性的“意象性感知美”当作了对象性的“实体性认知的美”。作者通过对艺术审美非对象化的大跨度“心观”“聚合性思维”的深入探讨,澄清局限于对象化视域来理解美的本质的误区,强调指出虽然人们能够在对象上直观自身,但这个被直观的对象并不就是文艺作品的“美”本身,它只是显现“美”的媒介,对非对象性美的意象的感知是需要诉诸于整全身心统觉的审美感知。

因此,作者初步建构了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的“心观”体系,并依据当代西方现象学、审美心理学等成果,重新发掘、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立在非对象性视域基础上的艺术审美现象学、审美心理学资源的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

邹元江,祖籍山东泰安,生于湖北武汉。在biwn必赢师从资深美学家刘纲纪教授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biwn必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兼任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兼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江西省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兼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美学、戏剧美学研究。在境内外出版了《戏剧“怎是”讲演录》、《行走在审美与艺术之途》等专著六部,其中《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 》一书获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一书获教育 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意象与非对象化》一书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汤显祖新论》一书获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教育 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曾应邀到德、日、法、英、美等国十余所大学讲学。还应邀到日、法、加、英、美、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及国内几十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或主持了190余次学术会议。在法国 《Revue d’ Histoire du théatre》、日本《演剧研究》、台湾《哲学与文化》,国内《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学术月刊》《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艺术》《戏剧艺术》《文化遗产》《艺术百家》《戏剧》《孔子研究》《周易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河北学刊》《学术研究》《中州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了210余篇论文,其中A&HCI和CSSCI期刊140余篇。曾应邀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作学术报告130余场。


【目 录】

第一章“知”“道”与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4

一、心观直透“道”之大象之“知”………………………………………………………4

二、“自知”与“超智”的“内视”之“明”……………………………………………5

三、“生知”与天性的“心观”之“象”…………………………………………………6

四、非陈述判断的“心象”感“知”………………………………………………………9

第二章“相”非“象”亦非“向”与非对象化………………………………………………11

一、“合相”之“相”………………………………………………………………………11

二、“意象”之“象”………………………………………………………………………11

三、“意向”之“向”………………………………………………………………………12

四、“相”、“象”、“向”和“意”…………………………………………………………13

五、余 论……………………………………………………………………………………13


【书 评】

构建符合中国传统智慧的“心观”审美体系——《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评介

文/刘涛

邹元江教授的《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一书,是继《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论意象与非对象化》等著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深入探讨艺术审美特殊规律的力作。该书通过对中西方对象化思维与非对象化思维所形成的诸门类艺术样式审美感知方式和创造方式的本质差异问题探讨,重新发掘并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立在非对象性视域基础之上的艺术审美现象学、审美心理学资源的核心要义及当代意义。该书独特的理论贡献在于,在系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精神的基础上,直面受到百年来强势的西方文化的熏染和同化的艺术审美本质问题,通过对学术界习以为常的对象化思维方式的基础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辩难,全面深刻而又系统化地提出了符合中国传统智慧的审美非对象化思维的“心观”体系。具体而言,该书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追本溯源地论证了非对象化审美思维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智慧的内在特质。首先,艺术审美陌生化思维在中国古代基于字本体思维的“知”“道”及“相”“象”“向”几个字义中得到语言学论证。中国哲学和艺术精神的精髓在于以审美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通过“六艺”而“成人”,因此“知”“道”实则心观直透“道”之大象之“知”。而佛经“合相”之“相”、现象学“意向”之“向”及中国“意象”之“象”三者也融通于非对象化思维。其次,中国古代的“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及其相关哲学美学命题,为审美非对象化思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在中西审美比较的视域里确立了非对象化审美以“意象思维”为核心的基本内涵。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习惯于将非对象性的意象性感知的美变为对象性的对美作实体性认知的美。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作为一种非关联性的意象聚合的审美视域,以“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为基本特点的非对象化审美感知、创造方式,而这种方式又是以非对象化的“意象”为中介的。对这种非对象美的意象的感知恰恰需要诉诸全身心通觉的审美感知。

三是以具体门类艺术形式为剖析对象,系统阐发了非对象化审美思维对促进当代艺术创作进程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譬如该书指出,中国绘画没有西方绘画再现客体的“写生”、实体静物的对象化(肖像画)观念,而是凸显“时间—空间”的意象展开性和“空间—时间”的心象显现性。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百年来受西方话剧对象化思维影响,亟须回归对戏曲艺术非对象化“家族相似”的审美谱系与具身性思维的认知。话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突破西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式观念,而确立一种借助于“身体本身空间性”的完型“身体图式”呈现方式,以及非剧作家对象化意义上的台词观念,等等。

该书的出版,对于突破对象化视域来对美的本质理解的局限,构建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的艺术审美非对象化思维的“心观”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值得学术界关注。


书评来源:《美育学刊》2023年第4期